『太棒了,今天是一本好書、搭配一場絕佳的商業演講,一個創業家卻專精於商業理論,聽起來痛快極了,我又進步了』這是我今天臉書的留言​ ​ 『很棒,又遇到一場好演講​我又要進步了』這是我昨天臉書的留言​ ​ 因為這兩天的PO文,教Steam相關領域的 育震老師說 ​ 「常常看到老師在進步 真的很羨慕」​ 突然,有一些想法跑出來​:#我其實是拚了命的找時間學習​ ​ 對於一位講師來說當年邀請大於185場之後​,其實你的生活已經被工作填滿了​,#當然還是有辦法有效率的生活​ ​ 所以對我來說​「學習」真的是要被認真對待的事情,因為就算我的課程備課時間可以有效率的縮短​,但是剩下的時間我還需要照顧好我的家人與自己的健康​,學習真的不容易​ ​ 突然覺得有三件事情​ 可以與各位知識型工作者分享​ ▍一、尋找到自己獨有的學習資源​ 一個人要有風格,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思考​ 「#要先建立什麼樣的環境」才會塑造這個風格?​ 風格就像一顆種子,要先有孕育他的土壤與水分,​ 當這環境沒有出現之前,是不會有所謂的風格​ ​ 從生態系的角度來說 ​,#生物也就是要有空間時間上的隔離​才會有新的物種的產生,​那我們假如要成為一個有自己風格的講師,那就要先懂得塑造自己獨有的學習資源與習慣​ ​ 所以,你自己有一個可以​「#長期觀看與對話的」學習素材嗎?​ ​ 舉例來說像是:TED?一個可以深度討論的社團?​一系列的相關書籍?一個可以請教的前輩嗎?​每次的學習之後有具體的思考產出嗎?​ ​ 要是上面的這些問題,你具備了三個條件,那基本上你已經建構好了自己的學習環境,要是沒有的話,也就請大家先用點心 #協助自己塑造一個可以培育風格的環境出來​ ​ 如何找到系統化的學習方式(這邊只提供一種系統化的方式)​ 以書來說,其實我們只要在我們有缺的能力上​,搭配關鍵字 MIT 哈佛 華盛頓商學院​這些名校的詞去找書,就可以快速的找到非常有系統化的專業書籍​ 來提升我們自己的能力缺口​

一位知識經濟自雇者,如何培養自己的能力
一位知識經濟自雇者,如何培養自己的能力

很多人說Clubhouse已經討論得夠多了,​但是對我來說,還不夠​,因為Clubhouse是這幾年少數現象級的產品,​已經深深地影響了iOS的族群​,甚至安卓的族群也是在臉書上看到洗版的訊息​。 ​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產品的階段演變​:冷啟動、成長、到有不同層級的追擊者,​這樣的競爭會對一家企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?​而最關鍵的是你怎麼判斷這些情況?​ ​ 因為,你對這件事情的任何的看法與判斷​,都會在未來六個月或是一年內看到真實世界的答案​,我們活在一個真實的商業經典個案中,我們當然要利用這樣的時機點去看看自己思考與判斷力​ ​ 台灣的兩個追擊者:FAM與Soundon的相關產品​ 社交平台的追擊者:臉書與推特​ 到最後是Clubhouse推出安卓版,​ 身為一位使用者你會使用嗎?還是不會?為什麼?​ ​ ▌台灣的兩個追擊者:FAM與Soundon的相關產品​ 消費者會不會使用這兩個APP呢?​ ​ 這樣要從Clubhouse成功因素開始說起​,很多人會說這是因為Clubhouse使用了邀請制​,這是一種飢餓行銷或是身分認同的建立​,但是其實Clubhouse的病毒崛起還有一個要素​:社群動能(從意見領袖開始)​,要是今天是不是Elon Musk加入​或是李開復加入​,會有那麼強的號召力嗎?​少了高動能的意見領袖開始​邀請制是沒有意義的​ ​ 所以從病毒的散播因素​來思考:社群動能+邀請制​, Soundon 與 FAM 有可複製的機會嗎​?可能沒了.所以基本上 以認同度來說​,沒有了社群領袖的 FAM與Soundon是​不會擴散的,既然不會擴散 當然也就沒人去了​。 ​ 這樣的新創服務在近年來是少見的,在短期就創造了一個極高的品牌認同度,讓其他競爭對手無法複製​ ​ ▌社交平台的追擊者:臉書與推特​ 這次基本上已經可以說明Clubhouse已經​成為日後所有社交平台的基本功能了​,但是關鍵也就是在「功能」這兩個字​,假如只是功能那依舊少了社群地位的認同度​,少了邀請製的尊榮感​。 ​ 所以要是臉書也做了Clubhouse的功能​,說真的,那就是一個功能層級​,不會是一個關鍵的定位特色​,這時候聊天的功能「定位」反而變成了「沉睡粉絲」的喚醒。

策略思維:Clubhouse的追擊者FAM、臉書與推特對彼此的影響
策略思維:Clubhouse的追擊者FAM、臉書與推特對彼此的影響

觀迎追蹤我的CH id:ZHSun41 對於講師來說,引導學員發言與進行更深的討論是一輩子的功夫 所以當Clubhouse興起時,我就覺得這應該就是很多講師的舞台了,當然我也很喜歡小周老師之前提到的 Clubhouse 對於講師來說是一個『殘酷舞台』因為我們完全無法『準備』,如何接招就是一位講師底蘊最明確的檢測了,而我自己也最喜歡這樣的情況『不用準備、無從準備』的情境 我想『無從準備』就會是一個素人不太敢輕易嘗試Clubhouse開房間的理由了,所以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『假如你想要自己開一個聊天室的幾個訣竅』 一、一場一個半小時的聊天室你要準備多少的聊天話題? 二、針對大家的發言,身為主持人你要如何應對呢? 三、如何從一開始建立大家的發言默契?讓大家不會過度發言 四、Clubhouse是一個時間的黑洞,你要怎麼掌握時間? 一、一場一個半小時的聊天室你要準備多少的聊天話題? 25+15分鐘就夠了。這是時間管理的議題,就讓我拆解一下我如何建立一場一個半小時的聊天室,首先我們在主持聊天的時候,最關鍵的一件事情就是你要先開話題,先讓大家有一些可能討論的發想方向,所以你會發現一件事情,你在思考一個話題的時候『不要有一個心態是只想要討論自己準備好的部分』這樣的聊天會太僵化,所以你對於某個話題其實你是可以停留在『我還有幾個疑惑』這才是一場聊天中的開口,接受聽眾分享的入口

拆解一場Clubhouse的主持技巧? 從一個半小時的閒聊範圍作參考
拆解一場Clubhouse的主持技巧? 從一個半小時的閒聊範圍作參考

一個錯誤的概念,兩個錯誤的後果。 這一陣子我收到一些朋友的OKR規劃,有公司的也有個人的,我看到每個人都會試著去詮釋OKR的設定思維,但是我發現有一個概念,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被誤解了。 『OKR的達成率是0.7,而不是百分百達成, 因為百分百達成的不是真正的目標』 這句話讓一些朋友的OKR出現了一些設定上的誤區 #第一個誤區:增量思維,將量化目標增量設定 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失誤,因為在增量的過程中,大部分的情況下你會發現很多人設定的目標都是希望「利用增量帶來瓶頸的突破」,但是真實的現況中 #瓶頸的突破往往來治於品質、策略而不是增量。所以很多人的OKR到頭來只是設定了一個自己無法達成,但是量化很有氣勢的設定。 #關鍵結果的關鍵會只是增量嗎? 舉個例:我要一個月產出一篇文章,變成一週兩篇文章(瞬間增量800%) 大家要知道一件事情,大多數的情況下, #衝量最簡單的邏輯就是帶來品質的下降,而品質是所有有效產出的基礎,沒有一種關鍵是讓品質下降的方向走。但是所以我們不能設定一週兩篇文章嗎?有些 youtubor 都可以日更,為什麼寫文章不行? 所以KR重要的是「關鍵」這兩個字:你要做什麼是事情可以讓你可以在日更的過程中保持品質,或是可以有系統的、有策略地完成日更。所以假如你的目標之一是要一周兩篇文章,那 #你的關鍵結果應該是一個策略或是一個系統化的流程, #而不是一個略過思考的增量。 #第二個誤區:達成率0.7,反而讓人提早接受了失敗 目標設定是一個激勵, #目標是找到一個願意自主付出、值得奮戰的方向。我們要找的就更不是量了,所以有些朋友會將自己的原訂目標除上0.7,提升自己的量化目標,但是他心中清楚地知道這個增量之後的目標是不會達成的,所以在這樣的心態下,反而 #讓自己喪失了基本的邏輯性與策略思維。 舉個例,我有一個朋友要找到六個通路商合作銷售一項商品,但是這 #最關鍵的事情是市場的需求量是否明確.因為要是這個產品的需求量不高,說真的,他無法控制找到六個通路商,有可以能一開始有六個,但是因為需求不明確,在過程中減少為四個,可預期在不久的將來,我們就會發現,他會在一個反反覆覆尋找通路、喪失通路的循環中,浪費了時間。 他甚至可能要去尋找一些特殊通路,而不是一個通路商家的總數,所以在 #設定目標的時候有沒有用直覺的商業邏輯去思考KR的邏輯與合理性反而被忽略了。所以也許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份市場調查,驗證自己的市場大小。 不知道大家看完這兩段的誤區說明時,自己是不是也發現了這樣兩種問題呢?其實還有很多的誤區的可能性,所以最後只提醒大家三的方向: 一、了解所謂的「目標」,今年所有的目標都是過往自己無法達成的結果, #你應該要先分析過去為何無法達成,非要等到今年?這一步沒想清楚,基本上只是把思考留在每一季未達成的檢討中 二、OKR還沒走到Intel之前就有一個雛形是會 #有數量指標與品質指標,這很關鍵,但是在後面的版本中就很少看到了,所以思考一下你現在的OKR的品質指標在哪? 三、 #瞭解目標的對於自身的意義與相對於意義要付出的價值 這大概是最後一個例子了,我看到有些朋友的OKR是「 #學會理財或是學會投資」,說真的,很多人會有職涯的 #焦慮不過就是因為我們只會賺錢,但是不會理財或是投資。我常跟我的學員說在職場,一手專業、一手理財,你就會有穩定的生活。 #理財就像是我們生活中漏上的一所大學,不是一門課喔 XD (柏峰你說是嗎?) 所以假如你在定義要學會理財或是投資時,我會建議你「 #瞭解目標的對於自身的意義與相對於意義要付出的價值」,尋找出巧妙的方法來演練。 對了,為了不讓文章的結尾變成理財課程的推廣,我再舉一個例,有人的O是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網紅、部落客,那我只能說要是你真的可以 #成為網紅與部落客(我是指可以養活自己的那種)這是會改變你日後賴以維生的方式,你目前的KR要付出多少? #努力基本上無法解決有意義的目標 很多人對於目標的意義並不清楚。希望看完這篇文章之後,你們可以重新檢視一下自己的OKR, #是衝量思維嗎? #有策略思維嗎? #有內在雀躍的動力嗎? #了解目標達成後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嗎? 要是看完文章對自己的OKR 有了另一番的了解,想要找人討論,可以來我的《2020年年度目標-實戰極小班【個人版OKR 設定】》剩5個名額

那些OKR規劃的兩個關鍵誤區
那些OKR規劃的兩個關鍵誤區

那一天我在社群中拋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: ================= 最近因為和一些公司有顧問合作 所以有一起提案的機會 在這過程中 有一些合作案的對象給人很好的印象 一、對客群有具體定義與想像方向 二、他有獨特的經驗帶來獨有價值 三、對營收有一定的堅持 四、對公司利益有一定要求不過份讓利 #不是只是業務 猜猜看我最看重哪一項 ================= 我看到了很多的朋友都有不同表達出自己不同的想法,大多數的朋友都是猜二與四,的確這是兩個很正確的答案,我們就分別來看看這兩種選項大概代表的意涵 從獨特的經驗帶來獨有的價值 從個人歷練來看這個業務很可能是有 #跨產業的經驗,如電商、生技、政府專案,或是之前有過 #跨職務,像是做過行銷、研發、財務,又或者是 #跨職級的經驗,如高階主管、總監或是總經理;像是這次和我有所感受的夥伴就是有豐富的政府專案經驗,所以他非常的清楚和政府計畫合作的執行細節與loading, #說得出高度策略與講得出關鍵執行細節,協助我們在合作時有清楚的服務範疇。 這讓我想到我一個朋友的職涯體悟,他說他那時候考上了某所知名大學的在職班,正當大家在幫他慶祝時,他突然若有所思的說了一句話:「我覺得我考錯了?我應該要考的是科技管理所或是科技法律所才對!」還等不上大家問上一句話,他自己給了我們答案「 #我怎麼會要花兩年的努力去學習一個台灣不缺乏的專業?街上隨便找隨便有啊」 那一瞬間我們這群老友,也都懂了!對啊!兩年耶,獨特性,自己無法被取代或是獨有的價值呢?我們都很努力, #但是是努力讓自己成為那些沒有差異化的人,還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獨到經驗的人?你的職涯技能樹具有獨特性嗎?你有思考過你的技能樹的完整性嗎?

什麼樣的特質會是一個好業務?
什麼樣的特質會是一個好業務?

你覺得企業變革成功之前,會遇到幾次失敗? 變革會遇到非常多的挫折,尤其是因為大量資金、精力與時間的投入,我們往往會有疑惑或是想要放棄的感覺,每次遇到挫折最關鍵的就是問題分析,但是又會遇到太多的問題不知道哪些才是關鍵問題? 因此在這邊 我簡單跟大家分享,變革前最簡單的兩次失敗,幫助大家在變革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哪個階段,或是可能發生的策略性問題。 舉個例來說,一位企業家想要為他的事業開始進行數位行銷或是社群經營,他就有可能會遇到的兩次可預期的失敗。 第一次的失敗,來自於「你不是專家,你也還有其他事情要忙」,所以失敗了 所以我們該怎麼做?對!你可以找一個員工來專職或是兼職處理,所以之後呢?而他還是失敗了,因為?「他不是專家」,若你是在嘗試一個很新穎的產品/社群經營方向,那社群經營的專業不是最重要的事情,但是要是你是在一個產業經營相對成熟的方向呢?你就必須要是社群專家才有辦法真正產生效益。 所以當我們走到這樣的階段時,大部分的公司就停止了這次的嘗試。變革失敗一。我們覺得這一條路行不同,或是企業中的資深人員就會跳出來說「你看吧!就跟你說這不是合我們這產業」

談企業轉型前你一定會遇到的兩次失敗,三次之後再談放棄吧!否則你根本還沒開始
談企業轉型前你一定會遇到的兩次失敗,三次之後再談放棄吧!否則你根本還沒開始
孫治華的商業思維、策略與營運觀察

協助台灣各大企業進行商業提案簡報、社群經營的教學,也在各大育成中心、加速器與新創政府計畫中協助台灣創業家進行募資簡報的事業規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