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太棒了,今天是一本好書、搭配一場絕佳的商業演講,一個創業家卻專精於商業理論,聽起來痛快極了,我又進步了』這是我今天臉書的留言
『很棒,又遇到一場好演講我又要進步了』這是我昨天臉書的留言
因為這兩天的PO文,教Steam相關領域的 育震老師說
「常常看到老師在進步 真的很羨慕」 突然,有一些想法跑出來:#我其實是拚了命的找時間學習
對於一位講師來說當年邀請大於185場之後,其實你的生活已經被工作填滿了,#當然還是有辦法有效率的生活
所以對我來說「學習」真的是要被認真對待的事情,因為就算我的課程備課時間可以有效率的縮短,但是剩下的時間我還需要照顧好我的家人與自己的健康,學習真的不容易
突然覺得有三件事情
可以與各位知識型工作者分享 ▍一、尋找到自己獨有的學習資源 一個人要有風格,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思考
「#要先建立什麼樣的環境」才會塑造這個風格?
風格就像一顆種子,要先有孕育他的土壤與水分,
當這環境沒有出現之前,是不會有所謂的風格
從生態系的角度來說 ,#生物也就是要有空間時間上的隔離才會有新的物種的產生,那我們假如要成為一個有自己風格的講師,那就要先懂得塑造自己獨有的學習資源與習慣
所以,你自己有一個可以「#長期觀看與對話的」學習素材嗎?
舉例來說像是:TED?一個可以深度討論的社團?一系列的相關書籍?一個可以請教的前輩嗎?每次的學習之後有具體的思考產出嗎?
要是上面的這些問題,你具備了三個條件,那基本上你已經建構好了自己的學習環境,要是沒有的話,也就請大家先用點心 #協助自己塑造一個可以培育風格的環境出來
如何找到系統化的學習方式(這邊只提供一種系統化的方式)
以書來說,其實我們只要在我們有缺的能力上,搭配關鍵字 MIT 哈佛 華盛頓商學院這些名校的詞去找書,就可以快速的找到非常有系統化的專業書籍
來提升我們自己的能力缺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