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知識經濟自雇者,如何培養自己的能力
『太棒了,今天是一本好書、搭配一場絕佳的商業演講,一個創業家卻專精於商業理論,聽起來痛快極了,我又進步了』這是我今天臉書的留言
『很棒,又遇到一場好演講我又要進步了』這是我昨天臉書的留言
因為這兩天的PO文,教Steam相關領域的 育震老師說
「常常看到老師在進步 真的很羨慕」
突然,有一些想法跑出來:#我其實是拚了命的找時間學習
對於一位講師來說當年邀請大於185場之後,其實你的生活已經被工作填滿了,#當然還是有辦法有效率的生活
所以對我來說「學習」真的是要被認真對待的事情,因為就算我的課程備課時間可以有效率的縮短,但是剩下的時間我還需要照顧好我的家人與自己的健康,學習真的不容易
突然覺得有三件事情
可以與各位知識型工作者分享
▍一、尋找到自己獨有的學習資源
一個人要有風格,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思考
「#要先建立什麼樣的環境」才會塑造這個風格?
風格就像一顆種子,要先有孕育他的土壤與水分,
當這環境沒有出現之前,是不會有所謂的風格
從生態系的角度來說 ,#生物也就是要有空間時間上的隔離才會有新的物種的產生,那我們假如要成為一個有自己風格的講師,那就要先懂得塑造自己獨有的學習資源與習慣
所以,你自己有一個可以「#長期觀看與對話的」學習素材嗎?
舉例來說像是:TED?一個可以深度討論的社團?一系列的相關書籍?一個可以請教的前輩嗎?每次的學習之後有具體的思考產出嗎?
要是上面的這些問題,你具備了三個條件,那基本上你已經建構好了自己的學習環境,要是沒有的話,也就請大家先用點心 #協助自己塑造一個可以培育風格的環境出來
如何找到系統化的學習方式(這邊只提供一種系統化的方式)
以書來說,其實我們只要在我們有缺的能力上,搭配關鍵字 MIT 哈佛 華盛頓商學院這些名校的詞去找書,就可以快速的找到非常有系統化的專業書籍
來提升我們自己的能力缺口
▍二、框下一個段時間,給時間一個名份
我很喜歡一位學妹曾經跟我分享過的一句話:「一個人忙忙碌碌久了,就變成庸庸碌碌」曾幾何時我也掉到這陷阱中,還好,過了一陣子我就醒來了
人生,別瞎忙
一年185場課、一年200場課,那明年呢?
怎麼不嘗試一些新的工具平台?
怎麼不嘗試一些新的商業模式?
怎麼不嘗試建立一版新的教材?
怎麼不嘗試創造一些異業合作?
人生需要努力,但是只有努力就太傻了
而要讓自己脫離這的「盲目執行帶來的成就」只有一個方式,在Google日曆上為自己的時間,規劃出它的策略性與好好地落實
所以假如我們要講好一場課,就不能只有在行事曆上放上講課日期,而是要放上「客製化課程」的時間,甚至你可以增加「新個案分析」的時間
時間,就是最好的承諾
把時間規劃出來,我們才有機會把時間投資到不同層次的累積上
久了,我們也才能真的改變自己的現況
而我自己也跟大家分享一個重要的觀點:學習 vs 產出管理
產出管理的最關鍵的就是在一些關鍵的課程、活動與學習之後,保留一個時間叫做「經驗產出」,讓自己每一次有意義的經歷都成為一份有意義的產出
產出的都是你的,沒產出的都是時間的
#時間久了你就忘記了
▍三、別急著做知識管理,直接做產出管理吧
很多的時候,有些人會把學到的知識利用軟體進行知識管理,像是放在 Evernote 或是Notion這些知識管理的軟體中,我自己是沒有用過 Notion,但是早期因為我不太習慣 Evernote 這軟體時,我自己做了一些調整,就是
#對於那些真的讓我有所學習的內容
#我就直接地做成簡報或是教學個案
我就不管理知識了,#我只管理我自己的產出
事情就單純了
因為有時候我真的太忙了,連額外再找出時間去整理資料的時間都沒有了,所以乾脆就養成了「直接產出」的習慣,畢竟有時候臨時要上戰場,那時候才開始磨槍,感覺上就是底蘊淺了點
我們來比較一下
- 我看過100本書
- 我做過50份筆記
- 我寫過30篇心得
- 我產出20份簡報共 800頁
哪一個比較好 XDDD
要是你覺得直接做到20份簡報有困難,那請參考第二項原則,把時間永遠預留「產出管理」,因為100本你看過的書,永遠不會成為你的1000頁簡報
以上,跟大家分享自己在專業力的鍛鍊上的三個習慣
希望這些概念可以協助大家
更快速的成長與累積